
心理定位变化
过年一直被人们当作给一家人提供一个全家聚会、联络感情的机会,借此放松一下因工作一年而紧张万分的心情,在一起吃顿团圆饭,好好休息一下。 然而,随着人们对工作、生活期望值的提高,春节的定位发生了变化,春节渐渐变成“年度总结”和应付节,以往温馨祥和的春节变成了一种折磨、一种负担,也助长了人们相互攀比现象的出现,春节不但没有起到调节舒缓人们心情的作用,反而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担,引发疾病。
心理需求变化
与所有的过年民俗行事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的娱乐性活动,我们只要细心审视,就不难发现过年期间所有的民俗行事,其深层隐含着满足人的精神需求、心理欲望的内涵。现代社会是多元的社会,文化多样性,带来了文化的丰富性,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或者说春节文化越来越丰富,从包饺子,吃团圆饭过年到看晚会过年、旅游过年、上网过年……这种文化多样性,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。
心理减压变化
释放平时聚集的精神疲劳、焦虑和种种心理压力,以获得心灵上哪怕是短暂的解放和愉悦,也是民众渴望过年的一个深刻动因。传统的过年方式如挂青松,悬桃符,贴门神,放爆竹等单一的心理愉悦方法,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心理减压需求,一些诸如旅游、上网、欣赏文艺等多元化的心理调节和减压方式逐渐代替过年。
心理认同变化
随着人口流动、现代交通的发展、大众传媒的交流传播,各种现代社会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接触,进而发生互相取代、增添和同化,导致了人们对个人依附家庭、家庭依附亲属和乡邻、乡邻依附社区、社区依附城市或地方等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发生了变化,使许多身处异乡的游子以他乡为故乡。
人际关系淡化
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多元文化的纷繁交错,过年作为协调和加强现实人际关系重要手段这一功能逐渐被淡化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物化,利益成为人际关系的中轴,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越来越感到人际交往中的冷漠、疏远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短暂化和功利化,使得人们对过年观念的淡化。
对比心理影响
过年总避免不了亲朋好友聚会,不少人看见以前不如自己的人得到了好的机会去发展,以前貌不惊人的同学现在变得靓丽时尚,以前学习不好的同学现在事业春风得意……联想起自己的境况,心里免不了会酸溜溜的。这种对比心理往往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幸福度,使他们觉得过年没有意思。
心理压力增加
过年,对许多人来说,意味着在各种聚会和应酬中来回奔波,心理压力剧增,以致很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:“过年太累了。” 毕竟一年的劳碌和等待终于盼来的假期,谁都愿意好好的休憩一下自己疲惫的身心,但是当一个和工作同样劳碌的假期过去的时候,巨大的心理落差是很难接受的,于是很多人就会产生一种对于春节的淡漠感,觉得过这样的假期还不如工作更加实际一些。
虽然随着时代变迁,古老的过年方式和过年内容,不断地被烙上某种新的印记,但是过年能够满足过年者主体自身物质及精神需求、协调和增强人际关系,这一传统节日承载着许多的民族文化内容,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象征之一,千百年来一直备受中华儿女重视。